Maria Li
I Can! 「相信自己能夠學會,相信自己能作貢獻」
為甚麼會有這個Design Thinking:I CAN! 課程的點子? 緣於之前我和老師跟孩子一同計劃今個學期想學習甚麼,同學們提出去露營及踏單車,而我和老師且提出想培養同學的同理心及自主學習能力。因此我們和孩子便有以下協議:我和老師會負責設計活動培養同理心及自主學習能力,而露營及單車日則由孩子自己籌劃。
甚麼是設計思維 (Design Thinking)? 設計思維是由Stanford d.school開發的一套思考方法。這套方法由簡單四個步驟 : 感受 --> 想像 -->行動 --> 分享。然後再收集回饋,看看有甚麼可行,甚麼需要改進或重新定義問題,這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循環。在這個過程中,孩子可以練習用同理心觀察周遭、學習細想分析問題、更重要是給予他們空間去實踐想法,從而建立自信。
我想分享幾個很好的resources,或許你可以從這些資源裡找到靈感並運用到你的課堂中。
由Design for change Taiwan撰寫的DFC改變行動之旅7天學習單: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open?id=14UrrzD1jt2lNWow2hJLiNqPFxJl2ZqN- 4
d.school K12 Lab Wiki: https://dschool-old.stanford.edu/groups/k12/
Design Thinking Toolkit for educator (適合教師及學校行政人員) : https://designthinkingforeducators.com/ 4
第一步:《圍走四順 + 傷健體驗日》讓孩子用心感受
第二步:《定義問題》找出問題根本原因 同學在這定義問題這一步會感到困難,其實很多時成年人在這方面也做不好。
第三步:《構想》
行動實踐
學生由體驗傷殘人士,觀察生活周遭,然後定義問題同設計方法去解決,到尼幾日開始落手實踐係一個無論對同學和導師都是個挑戰。我唔能夠話我做得好好,但至少我相信我能夠做一個對學習充滿熱誠的role model去一步步感染孩子愛上學習和找到學習的意義。